1963年春天,北京传出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消息。中国要主动放弃一块领土!
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叫耿飚,当时的驻巴基斯坦大使。说出这话的时候,他心里很清楚会引起多大的争议。毕竟在那个年代,哪个外交官敢说要”送地”给别国?
这块地叫坎巨提,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。听起来不小,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很。
一个被遗忘的”中国领土”
坎巨提这个名字,99%的中国人都没听过。它位于帕米尔高原西南部,是个四面环山的小峡谷。说是中国领土,其实从1891年英国人占领后,中国就没实际管过。
清朝乾隆年间,坎巨提确实是中国的属国。每三年进贡一次,贡品是砂金一两五钱,分装成十五个小袋子。听起来挺寒酸,但人家确实年年按时交”税”,一直到清朝灭亡。
后来英国人来了,直接用大炮说话。坎巨提的头领跑到新疆求援,清政府派薛福成去跟英国人谈判。最终达成协议:坎巨提名义上还是中国属国,实际上归英国管。
这种”两属之国”的奇怪状态持续了几十年。1947年印巴分治,坎巨提被划给了巴基斯坦。当时的中国正在打解放战争,哪有精力管这么远的事?
将军变外交官的传奇
耿飚原本是个打仗的。红军长征时,他率部夺取娄山关,毛主席还专门写信表扬过他。解放战争中,他是著名的”杨罗耿兵团”副司令。
1950年,中央突然把他调到外交部。周总理亲自找他谈话:“这次把你从部队调来,是准备让你当驻外大使。”
耿飚老实说:“总理,我对外交一窍不通啊。”
周总理笑了:“可以边干边学嘛。”
就这样,一个手握枪杆子的将军开始学用刀叉吃西餐。那些年,中国派出的”将军大使”有十多个,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。他们不会外交辞令,但有一样东西比什么都宝贵——对国家的绝对忠诚。
1956年,耿飚被派到巴基斯坦当大使。周总理给他的任务很明确:“巴基斯坦地理位置重要,是我国从西面通向世界的大门。”
发现问题的外交家
到了巴基斯坦,耿飚发现了一个尴尬的事实。中国地图上标着坎巨提是”中国飞地”,但实际上那里的人压根不知道自己”属于中国”。
更要命的是,坎巨提卡在中巴边界谈判的关键位置上。如果中国坚持要回这块地,谈判就没法进行下去。
耿飚是个实用主义者。他仔细研究了坎巨提的历史和现状,得出一个结论:这块地名义上是我们的,实际上拿不回来,还会影响中巴关系大局。
1962年,中印战争爆发。中国军队的表现让巴基斯坦刮目相看。原来这个北方邻国不是软柿子,而是能打败印度的硬茬子。
巴基斯坦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外交政策。印度是他们的死敌,而中国刚刚证明了自己能够制衡印度。这种情况下,还有什么比获得中国的友谊更重要呢?
一次”亏本”的交易
1962年底,耿飚回国述职时向周总理提出了那个惊人的建议:放弃坎巨提,换取巴基斯坦承认喀喇昆仑走廊归中国。
这个建议听起来简直是疯了。放弃2000平方公里,换来5800平方公里,表面上似乎是赚了。但坎巨提好歹是”中国领土”,主动放弃会不会被骂成卖国贼?
周总理很慎重,让国务院和外交部仔细研究。最终,中央同意了耿飚的建议。
1963年3月2日,《中巴边界协定》在北京签署。中国外长陈毅,巴基斯坦外长布托,两个人的签名改变了历史。
有人说耿飚这是”以小换大”,其实不对。他换的不是土地大小,而是未来的战略机遇。
从公路到经济走廊
喀喇昆仑走廊到手后,中国立即开始规划修路。1965年,巴基斯坦正式请求中国援建喀喇昆仑公路。
这条路修得有多难?海拔4000多米,常年冰雪覆盖,雪崩、泥石流是家常便饭。从1966到1978年,两万多中国工人在这里挥洒汗水。
700多人为这条路献出了生命,其中88个中国人永远留在了巴基斯坦。当地人把这条路叫做”中巴友谊公路”,每一寸路面都浸透着两国人民的血汗。
1979年公路通车时,很多人才明白耿飚当年那个决定的价值。原本从中国到巴基斯坦要绕道几千公里,现在有了直通车。
进入21世纪,特别是2013年”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后,喀喇昆仑走廊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。中巴经济走廊总投资460亿美元,从新疆喀什一直延伸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。
今天的收获
十年来,中巴经济走廊为巴基斯坦带来254亿美元投资,创造23万个就业机会。瓜达尔港从一个小渔村变成现代化港口,连接着中国内陆和印度洋。
当年耿飚用2000平方公里换来的,不只是5800平方公里土地,而是打开了中国向西的战略通道。这条通道让中国的货物可以直达印度洋,让巴基斯坦成为连接中亚和南亚的桥梁。
有些决策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对错。耿飚1963年的那个建议,用60年的实践给出了答案。
坎巨提现在怎么样了?当地人生活得不错,享受着巴基斯坦政府的治理和中国投资带来的发展机会。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曾经”属于中国”,但肯定知道中国是巴基斯坦最铁的朋友。
外交的真正智慧
回头看,耿飚的决策体现了外交的最高境界:不是零和游戏,而是共赢思维。他没有纠结于历史包袱,而是着眼于未来机遇。
当然,这种决策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。万一被人扣上”卖国”的帽子怎么办?但真正的政治家考虑的不是个人得失,而是国家长远利益。
从坎巨提到喀喇昆仑公路,从公路到经济走廊,从双边合作到”一带一路”,这条线索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战略眼光。
今天的中巴关系被称为”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”,两国人民互称对方为”铁哥们”。这份友谊的种子,正是在1963年那个春天播下的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你觉得耿飚当年的决定是对还是错?如果是你面临同样的选择,会怎么办?这种”舍小取大”的外交策略,在今天还管用吗?
配资证券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