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9日,泡泡玛特宣布迷你版 Labubu,股价单日暴涨;
9月,二级市场价格断崖式下跌、评级被下调,短短一个月完成“从神话到清醒”
这不是一场意外,更像一场预告过的回旋镖
如果说风口是真实的,那泡沫也同样真实
按媒体口径,泡泡玛特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约138.8亿元收入,位列全球潮玩赛道前列,美洲市场同比增长被公司口径标注接近890%,欧洲约为6倍
一个更扎眼的数字是,Labubu系列贡献了约48.1亿元,占比接近三分之一
像一家餐馆靠一盘爆款菜撑着流水,香是香,风险也跟着放大
投行给过冷水
有机构测算潮玩IP的平均寿命只有2到3年,90年代的豆豆娃、后来疯狂青蛙的兴衰都摆在那儿
“短命明星”几乎是行业规律
这话刺耳,却很诚实
真正的隐患并非只有“爆款依赖”
饥饿营销、限量分批、队伍越排越长,黄牛越聚越多,价格越炒越高,仿品灰产趁机滋生
有从业者透露,市场上出现的高仿品中,约45%甚至能通过正版验证系统
这意味着防伪的门槛被摸透,消费者的信任被瓦解了一部分
时间线像一串紧密的齿轮
4月24日,Labubu 3.0 盲盒开售,线下门店里成套拆盒的视频一把把刷屏,二手平台价格一路飙
五月伦敦某购物中心爆发抢购引发的斗殴
泡泡玛特随后暂停 Labubu 在英国实体店销售并计划下架同系列产品
保安在现场拉起隔离带,这一幕让“出海热”瞬间变成“管理考”
这场面熟悉吗?
当年 Bearbrick 的热门联名也曾让柜台堵到凌晨
6月19日至20日,股价两连跌,市值较12日高位回落近600亿港元
耐人寻味的是,同期摩根士丹利与摩根大通还上调了目标价
一边看好长期,一边警惕短期,这就是资本的两张脸
8月19日,迷你版 Labubu发布,股价单日暴涨约14%,创下历史新高
媒体一度估算王宁的财富水位迅速上冲
“河南新首富”被广泛讨论
二级市场更狂欢
北京旗舰店里,一只初代Labubu曾拍到约15万美元
有人拿着小小公仔在店门口合影,像捧着一辆钥匙还没到手的宝马
但狂欢之后更像提前透支
公司把 Labubu 月产量从约300万只拉到3000万只,十倍扩产看着像“满足需要”,实则把稀缺感一刀切掉
就像羽绒服火了就扩产
优衣库后来为了清库存亏掉几十亿日元
消费品的痛点其实都一样
9月,二级市场忽然集体跳水,许多所谓“隐藏款”价格直接腰斩,社交平台上充斥着“上个月8000,现在3000都没人接”的叹气
摩根大通下调评级,基金经理们的风向跟着变
更要命的是,《人民日报》发文点出盲盒的不可预测奖励机制易诱导重复购买,虽然没点名
但品牌都听懂了那层意思——政策尺度在收
此时,很多人以为泡泡玛特会收缩产能,重启“饥饿感”
结果王宁的选择是反向而行——继续维持月产约3000万只,并直言“价格下跌对公司有利”
这话在黄牛圈里不受欢迎,在普通消费者那里却挺好理解
营销专家的观点是,二级市场的过度炒作虽然提高了声量,但会把真正的用户挡在门外
做大众品牌,才有可能穿越周期
王宁公开表示,“我们向迪士尼学习了很长时间,迪士尼的价值在于能够长期运营IP,甚至长达100年”
这句“要学米老鼠活一百年”的豪言不是玩笑
泡泡玛特在北京做了 Popland 主题乐园,在美国、欧洲开店,规划进入拉美与中东
并投内容制作,试图给Labubu装上故事和性格,像米老鼠那样从玩具走向文化符号
这条路很美,也很贵
内容、乐园、全球开店,每一项都烧钱,短期难见效,华尔街更习惯看季度报
新宏睿投资的夏宇宸提醒
“泡泡玛特滚动市盈率超过100倍,远高于多数消费类企业,存在估值泡沫;
迪士尼靠巨资与长时间塑造跨代际符号,泡泡玛特需要证明其IP能跨年龄段沉淀”
在另一边,盘古智库的江瀚也点出积极面
“低成本试错与大数据筛选能让泡泡玛特快速推出受欢迎的IP”
早期投资人卫哲曾说
他们靠潮玩展、快闪店、自动贩卖机把试错成本压到最低
这也是如今还能快速孵化的原因
市场的热度并不虚
《2025闲鱼潮玩消费洞察》显示,二季度平台潮玩订单量同比提升约330.2%,交易额增长约309.7%
搪胶与毛绒类订单量更是飙到去年的约240倍
月均潮玩消费人数同比涨约43.4%,人群以95后、00后职场新人为主,女性占比达约70%
一个细节是,人均单次消费约218元
这价格段恰好对应“可负担的自我奖励”
我身边就有同事把毛绒摆在工位
说累的时候摸一下,像给自己打卡补能量
但热度与价值不是一回事
Bearbrick 的兴衰说明,金融化手段能让玩具变资产,但终究要回到使用价值与文化沉淀
很多明星藏家当年花两三万买的款,如今千元难出
黄牛仓库里的纸箱最后还是要清
扩产风险也不必多说
羽绒服的故事已经提醒过我们,供需错位只需一个冬天的温度变化就能上演
我更关心的,是泡泡玛特愿不愿意做难而正确的事情
如果到2026年,Labubu收入占比降至15%以下,同时总营收还在增长,说明公司真的从“单一爆款”走向“多IP矩阵”
这是一条清晰的进度条
如果海外收入占比突破50%,那就意味着中国原创IP不只是“输出货物”,而是“输出故事”
当然,行业里IP成功率不足10%
“投十个成一个也值”的模式需要耐心与现金流,这不是一年能看见的答卷
从5月英国暂停线下,到9月二级市场崩跌,最新公开信息没有更进一步的官方进展
这反倒提醒我们
品牌的真正恢复期往往静悄悄
我不担心短期K线,我担心那条看不见的线——
用户是不是愿意把Labubu放在书桌边,几年后还不想扔
如果这条线能站稳,资本线就会跟上
说到底,泡泡玛特是一面镜子,照出中国消费品牌的共性:爆款我们会做,长青我们在学
放弃奢侈路线、走大众路线,意味着短期少赚,长期多赚信任
这场从盲盒到IP生态的豪赌,是公司在与时间交朋友,也是我们这一代品牌的集体进化
我愿意给它几年观察期
因为潮水褪去后还能站着的,不是跑得快的,是跑得稳的
时间会给出答案
关键是我们别急着把每次波动都当成结局
配资证券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