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人能在一个杀机四伏的乱世里,几十年如一日地装病、装傻、装孙子,最后把整个天下的权力都握到手里。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干了这大事。他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要做一哥的选手,而是喜欢悄悄把牌藏到袖子里,等别人放松警惕的时候,一下子全甩出来,牌面直接清零。为什么说曹操没做到的事,司马懿做到了?司马懿凭什么能悄悄潜伏几十年,最后收割大局?他到底靠的是什么?今天就带你扒一扒隐忍到极致的“权力大玩家”司马懿到底有多会藏、多会等、多会捞。
先给大家摆一组对立:一边是曹操这种“明刀明枪、谁强我服谁”的直男式枭雄,另一边是司马懿这样的“阴谋论大师”,凭气场和心机吊打全场。很多人觉得,真正的英雄不怕亮剑,像曹操和刘备那样冲锋陷阵才是王道。但司马懿偏不——明明有才华,一开始就是搅局高手,人家偏偏闷声不响,干啥都慢半拍、捂着盖着。就连曹操也说他“狼顾之相”,总觉得他不像个安分人。问题就来了:敢在枭雄手下装孙子装几十年,这胆子和本事,谁能学得来?但接下来的故事可没这么简单,你以为司马懿只是靠“装”和“忍”就能赢吗?料还多着呢,慢慢往下剥。
回头看看司马懿的“出生老本”,你就懂了。咱们中国人讲究“拼爹”,汉末三国也一样。司马懿家是晋阳的大门阀,祖上富贵,一屋子亲戚都在朝中任职,和现在你听说的“资源整合型人才”差不多。有人说司马懿出身好,不光脸上有光,还自带“气场”,所以初入仕途时,他本能地对曹操有点不屑一顾。刚开始,司马懿甚至“装病”,推说身体不好,其实心里打着小算盘,想的是“我看明白了才下场,先等着看你们折腾。”这不是他没野心,是人家懂得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。说现在的老百姓要拼爹,那个时候不也一样?不过普通人看热闹,做大事的呢,得先“趴着沉住气”。
等到曹操坐稳了中原,司马懿终于“被招安”了。那时候,曹操对他也是又爱又怕,司马懿聪明、能干,是防不住的小狐狸。可你以为两位大佬合作就一团和气了吗?其实火药味一直没断。曹操嘴上说“能用则用”,实际上暗里防着。曾经有一次,曹操秘密派人监督司马懿是不是搞“小动作”,司马懿呢,就装作丝毫不知道。曹操这种“用聪明人,不怕出乱子”的策略,短期看挺自信,长远看就是埋雷——把隐患留到他死后爆发。到曹操晚年,虽然意识到司马懿不简单,但这时候大局已定,谁也下不去狠手。朝堂暂时平静,但智者都知道,这是风雨欲来之前的安静,老百姓也感受不到涌动的暗流,历史却早已偷偷写好下一章。
天平突然一边倒,是曹操去世多年后才发生。曹?魏的新一代君主接连早亡,杂乱的宫廷斗争、夺权游戏一轮轮上演。真正的转折点是“高平陵之变”。那年,曹爽在魏国朝政里独揽大权,光想斗权派,不防身边的老狐狸。司马懿趁着养病“隐退”,不少人以为这位老臣要寿命终止了。结果一朝巨变,司马懿突然发力,暗中调动家族和部队,把曹爽集团一锅端,朝廷智商秒归零。在那一刻,所有人都明白了,司马懿这几十年的“装踢踢”,就是在等这口气。很多人之前疑惑他“不争不抢”是啥路数,这一出手才学明白——人家是等着对手松劲,自己放大招。
你以为司马懿顺利掌控朝政,从此一路开挂吗?没那么简单。表面上,魏国稳定下来了,可内里更大的危机酝酿出来。因为司马家一族取代了曹氏,朝中其他门阀、宗亲、宿老都开始防他,疑他,人人都把细小的蛛丝马迹当做大祸根。新问题也冒了出来:司马家族并不是铁板一块,要管控那么多士族门阀,还得防自家人内斗,难度不比上次少。每次看似平静的局面后头,都是一地鸡毛,各种背后告密、小圈子活动,能不能稳住权势,全靠“细水长流”,一直耗着。嘴上说“忠心耿耿”,转头小动作照搞,气氛有时候比谍战剧还紧张。最里头的矛盾,就是谁都不服气,谁都怕下一步被夺权,一潭死水下面,比谁都会拍浪。
咱们历史就是一边夸谁厉害,一边笑谁“作妖”。有人说司马懿很牛,靠装死和忍耐,待机几十年,最后统一全场。真这么神吗?还不是碰着好命,遇上了曹家自己先乱了套,要不然司马家那点门面功夫,未必顶得住风雨。再退一步说,忍能忍一时,能忍一世?如果每个人都选司马懿那套“埋头装孙子”,那国家天天都成了潜伏间谍剧,谁还出来讲道理?所以夸什么隐忍,其实就是怕惹事,怕承诺兑现不了。这就是历史的玩笑——司马懿不是赢在多能“忍”,他是赢在别人比他更容易犯错罢了。换个时代,光靠谋略,赢不了大场面。
按理说,咱们中国人讲“赢家通吃”,但你觉得一个靠隐忍和布局、表面装傻,背后处心积虑最后翻盘的选手,值得我们佩服吗?如果大家都用司马懿那套“低调忍耐、关键时刻直接夺权”的逻辑混职场、混社会,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到底是好是坏?有人说“实用主义、大局为重”,有人说“诚信和公开才能让社会向前”,你怎么看——到底该不该为隐忍和投机拍手叫好呢?欢迎留言,听听你们不一样的神回复!
配资证券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